现在男人床上有不如意事,都知道求助于“伟哥”,殊不知,古人也发明了“伟哥”——秋石。
秋石名称高雅,其来源却很不高雅,它是一种从童男童女尿液中萃取提炼的壮阳药。中国古代早有饮人尿治病的经验,中医曾以小便凝结的尿碱入药,称其为“人中白”,据说能散血、滋阴、降火、杀虫、解毒,而古代术士喝尿是为了修炼房中术,通俗地说就是壮阳,这就很有讲究,要喝童子尿,取名为回龙汤,并要去头、尾,只留中段尿,这和现今尿液检查的要求一样。可是,达官贵人感觉直接喝尿很不卫生,也不高雅,就有炼丹者对尿液进行再加工,炼成了秋石。
据说最早炼秋石的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,炼成后“色白质坚”,因此号曰秋石。到了唐、宋,炼制秋石蔚然成风,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下“微之炼秋石,未老身溘然”的诗句,微之是元稹的字,这位写下“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”的诗人嗜好服用秋石,年仅53岁就去世了。连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沈括也沉迷于此道,他详细记载了秋石的炼制方法:木桶盛满小便,放入皂角汁去除污秽,然后用竹杖急搅几百下,等变澄清,撇去清澈的,留下白浊的,继续搅拌,如此这般几遍,然后入锅熬干,刮下捣碎,用水溶解,再煮后用纸过滤,再次入锅熬干,如此数次,直到色白如霜,才算大功告成。古人后来又发明了秋石的其他炼制方法,不外乎过滤、蒸发、溶解、升华、结晶等一系列程序。
如此看来,秋石的炼制工序极为复杂,于是物以稀为贵,服用秋石成了达官贵人的专属享受。可以说,从大众化的直接灌尿、服尿碱,到贵族化的萃取尿中精华,秋石迎合了达官贵人的虚荣心态,堪称高级尿制品。
到了明朝,秋石更是打入皇宫,连皇帝也慕名服用,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嘉靖皇帝,嘉靖皇帝在位45年,竟有20多年不上朝,整日沉湎于采阴补阳、炼丹成仙,广求长生不老之药。有个大臣叫顾可学,已经罢官十年,他贿赂大奸臣严嵩,向皇上进献“秋石秘方”,说服用后可以长生不老。嘉靖大喜,让顾可学藏在严嵩家里秘密炼制秋石,没想到消息不胫而走,大臣议论纷纷。严嵩先发制人,上书皇上要求将秘密炼石改为公开炼石,对顾可学封官加爵。嘉靖立即批准,炼制秋石成了官方行为,大臣们就不敢再说什么了。顾可学从此平步青云,被授予工部尚书、礼部尚书衔,加封太子太保。当时民间笑传“千场万场尿,换得一尚书”,顾可学被嘲为“尝尿官”、“秋石尚书”。
顾可学说服用秋石可以使人长生不老,正好迎合了皇上万寿无疆的心理,但实际上秋石是一种壮阳药,何以为证?因为嘉靖“饵之而验”,就是说服用后感觉有效果,如果作用是长生不老,这个效果当时是看不出来的,如果说是能壮阳,这就很好理解了。在古代,炼丹术和房中术从来都是息息相关的。明朝的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也说,服用秋石的人多是淫欲之人,想靠它放纵性欲,只会耗空元气、掏空身体。
英国有一位专门研究中国科学史的李约瑟先生,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翻阅了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,在读完秋石一节后,他断言,在10~16世纪,中国的医药化学家已经从大量的人尿中,成功地萃取了较为纯净的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混合制剂,并用它治疗性功能衰弱。根据现代医学研究,人的小便中含有微量的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,而雄性激素可以促进男性的性欲,并有助于勃起。表面看来,秋石确有壮阳之效。李约瑟的推论是正确的。
实际并非如此。我们知道,炼制秋石的原料是童男童女的尿,在青春期之前,人体内合成的性激素远低于成年人,尿液中的性激素自然也是极低的。那么,如果用成年人的尿炼制秋石,是否含有性激素呢?
为了验证秋石的效果,中国科技大学的学者严格按照沈括在书中记载的步骤,炼制了秋石,并对其进行化学和物理测定,结果表明,秋石不含性激素,其成分是以氯化钾、氯化纳、硫酸镁、磷酸钙等为主的无机盐混合物。这就是说,精心炼制的秋石其实和尿碱成分差不多。在没有抽水马桶的年代,家家户户都备有夜壶,时间久了,夜壶内壁就结一层白花花的尿碱,古人服用的就是这个。那为何古人对此深信不疑,还感觉有效果呢?答案应该是心理作用使然。
其实,即便是真能从尿液中提取性激素,服用后依然不会有效果。因为性激素进入消化道后,会很快被肠道消化吸收、被肝脏分解代谢,起不到作用。如今,男性需要补充雄性激素,一般是注射睾酮(雄性激素的一种),这就避免了消化分解,直接进入血液,还有一种睾酮是口服的,但它被溶解在油状液体里,外面包裹有胶丸,服用时不能嚼碎,囫囵吞下,经肠道吸收进入淋巴系统,避免了肝脏的分解代谢。
如今,中药当中仍有一味“秋石”,这个“秋石”是以盐为原料熬制的,经测定,其中99%的成分是氯化钠,就是盐,俗称“咸秋石”。咸秋石最初是用来冒充秋石的,因为秋石的炼制过于复杂,有人偷工减料,直接用盐炼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