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胃好,百病少;好脾胃,食疗养。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“补品”,草木虫鱼,瓜果菜蔬,无分贵贱,皆可成为有益于脾胃的“本草”。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,活学活用,当自己的“调养师”。牡蛎这个名字对大众来说有些生僻,但要说起它的另一个名字--生蚝,想必老少皆知。 滋补肾阴 生蚝确实有一定的“强壮”功效,首先,海味多咸,咸可以入肾,因此很多海产都有“补肾”的作用,如海马、海龙等。虽然“男人吃了壮阳,女人吃了养阴”这种说法过于夸张,但味咸入肾的牡蛎肉确实有一定的补肾效果,《证类本草》中确实也称牡蛎“肉煮食,主虚损……兼令人细肌肤,美颜色”。这可能和牡蛎肉那如牛奶般细腻的质地有关,再加上它是“血肉有情”之品,有滋补肾阴的功效,阴血足了,皮肤便能变得水润细腻。中医更常用的是牡蛎壳。 安神定惊 牡蛎壳常用于潜阳安神,在自然界中,潮水的涌起就像阳气浮起,而生于海中的牡蛎有潮涨开壳,潮退闭壳的特点。涨潮时张开壳吸水,就像把阳气吸到阴分中一样;而在退潮时它又迅速地关壳拢住水分,就像把阳气锁在贝肉中。古人观察到这一现象,认为牡蛎善于“召阳归阴”,也就是能把因惊吓或发怒而上越的阳气“吸”回来,并牢牢地“锁住”,因此有安神定惊的作用。 牡蛎壳尤其适用于受惊吓之后的心神不定,或虚热盗汗的治疗人受惊吓后,阳气会上冲,因此会心慌心跳,阳气浮越在上而不能入阴,导致有些人“吓到睡不着觉”。有些女性在更年期容易出现烦躁失眠,潮热盗汗的现象,部分是由于阴虚阳浮所致。在这种情况下,除了服用一些滋阴药外,中医还会配上一些如牡蛎这样的潜阳药,将浮越在上面的“虚热”收拢到阴分中,这样人的阳气就会“下潜”,汗液也会内收,才能“安心”地睡个好觉。